咨询公司要做三个品牌
【前言】前几天同一位培训界老兵,谈起“培训公司依赖创始人品牌”的话题,他的意见是“如果创始人不讲课了,就只能打造其他老师的IP”,而我的意见是“我要做的不是培训公司,而是咨询公司。咨询公司要想成长,必须打造超越创始人的公司品牌,而不是再打造新老师的IP,否则咨询公司永远做不大”。他最初难以理解,我跟他讲了“咨询公司三元品牌”理论。
一、咨询公司应该打造三个品牌
国内现象级咨询公司,以“华与华”为例,它的成功包括诸多要素,其品牌运作尤其值得借鉴。
我把它的品牌模型,称之为“三元品牌”。
第一,“创始人品牌”。华与华的创始人是华杉与华楠兄弟,他们二人的合影出现在所有媒体宣传中,极具辨识度。
这是人们记忆与传播的第一个信息点,以创始人的形象出现,即“创始人品牌”。
第二,公司品牌。“华与华”是他们公司的名字,为了宣传自己的咨询服务,华氏兄弟写作了大量的书籍,书里不断重复“华与华方法”这个“公司品牌关键词”。
在持续不断的推广后,“华与华方法”成为一种广告与品牌的知识流派,在国内独树一帜。
不但华与华自己在推广此“知识门派”,一大堆华与华爱好者也在不断的宣传推广。成为国内与其他营销理念分庭抗礼的新势力。
第三,知识品牌。华与华开创的“超级符号”理论,因为成功案例众多、持续多年打磨,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理论与实操系统,
“超级符号”已经成为独特的知识名词,成为“华与华”的标志性咨询成果物。
借鉴华与华的品牌之路,我们可以说,其他咨询公司也应该打造“创始人品牌”、“公司品牌”、“知识品牌”,这样才能把服务标准化,当客户找上门来时,其他人才能代替创始人去谈单,去标准化咨询与交付,并让客户满意。
二、为什么咨询公司做不大
“三个品牌”理念不难理解,做到也不难,但为何咨询公司大多不长寿、大多做不大呢?
像麦肯锡这样的咨询巨头,其主营业务都逐渐向投资、IT系统方向转型了,看上去纯粹的咨询业务的确很难做大。
但我认为“咨询公司做不大”本身就是伪命题。
“咨询公司”为什么要以“规模”论英雄?
如果一家公司的“使命”是赚钱,那么做什么都没耐心,做什么都会像韦尔奇治理下的通用电气一样,以业绩论英雄,只想做“数一数二”的业务,结果就是放弃主营业务,沦落成为“金融业的傀儡”。
一家公司对社会的贡献,从来都不是“规模”,而是“社会遗憾度”。
就是说,如果你的公司不在了,有多少人会非常怀念、会非常遗憾。
如果世界有你没你都一样,这样的公司,这样的人,除了赚点钱外,浪费了点粮食外,有什么意义呢?
所以,咨询公司首先追求的不是规模与业绩,而是通过知识创造与传播,对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。
所以,咨询公司必须做“三个品牌”,让更多人知道,让更多人改变思想。
咨询公司必须打造标准化的产品与服务体系,让更多人可以掌握方法论与工具,去服务更多的企业。
咨询公司创始人应该去做“立德、立言”的事,培育更多人才,让人才去做“立行、立功”之用。
如果咨询公司不打造“公司品牌”与“知识品牌”,那只能是累死自己,也帮不了几家企业。
总而言之,咨询公司,应该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,培育人才的学校,推动社会变得更真、更善、更美好。
全文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