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问苍生问鬼神
【前言】很多人热衷于传统文化,尤其对于易学与风水这类“玄学”,格外好奇,甚至是追捧。这类学问神秘而屡有“神效”,故而容易让人信服,甚至“痴迷”。但如果不理解易学的原理与演进,就会把它极度神秘化、迷信化,尤其当掌握财富或权势的人也被“迷惑”时,会产生众多啼笑皆非、甚至害人害己的举动。易学本是朴素的天文学、数学,后人增补了为人处世的哲学伦理,是中国古代的“大一统演化模型”,纯粹的唯物主义学问,根本不必神秘化。更不要追捧所谓的“预测大师”。很多所谓大师只会运用,根本不懂易学的设计原理与数学模型。
一、易=天文+数学+哲学
“易”起源于古代天文学,这就早写明在易经里。
《易经·系辞》云:“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。”
易的核心符号,比如“天干”,“地支”等,几乎全部与天文学有关,比如“十天干”,就是在“地-月-日”的天文坐标体系里,表示“日”位置的10个坐标符号。而地支就是代表“月”位置的12个坐标符号。
易由天文学,后又延伸到数学,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称:“周易就是宇宙代数学。”
焦蔚芳教授通过严谨的数学分析,论证出周易中的“河图”、“洛书”分别是二阶幻方与三阶幻方,“洛书”就是应用由一到九的自然数所组成的不同矩阵,作为对宇宙空间结构由0到360度的数学解释。
真正对易学感兴趣的人,应该好好补一补中学的基础代数与几何常识。
二、“易”到底预测的是什么
既然易来源于天文与数学,那么为什么“易”有时可以神奇的预测很多事情呢?
常见的“易”预测模型,是“天、地、人三才模型”,即天体运行、地理方位与环境、人的行为,这三者结合,会产生不同的状态。每种状态都对应着某一类的结果。
比如,六爻就是分成64种“三才组合状态”,于是对应的64种分类。
记住,“易”预测的不是事情的结果,而是“当下状态,所对应的64种状态的哪一种”。
起卦预测,只能告诉你当下处于哪种“状态”,然后根据历史经验以及概率统计,告诉这种状态可能会发生什么事。
举例说明,“易”的预测,相当于“DNA疾病预测”,检测出某种DNA结构后,根据历史资料统计,医生可以告诉你,未来可能患什么疾病。
这不代表你未来一定会得这个病,只是告诉你得这个病的概率比较大,而且你只要提前预防,甚至做DNA修复,是完全可以避免生病的。
因此,易不是预测,而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的大数据统计推理。跟现在人工智能的推理原理是一样的。
既然是“数学推理”,那结果的准确性就不可能是100%,所以,就算是“易学大师”,其预测准确率也不过70%-80%,不可能做到100%。
更重要的,“天、地、人”这个模型并不完善,所以继“周易”以后,又陆续有宗师级人物,研创了“六壬、奇门、紫微斗数、七政四余”等更高级、复杂的预测体系。
因此,“易”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滥觞,也是不断优化、升级的大学问。
但归根结底,“易”不是玄学,而是古代朴素的自然科学。不要把它神秘化,更不能迷信化。
就好像医生可以根据你的体检报告,告诉你未来可能会得什么病,但你没必要把医生当做“半仙”,更没必要把他的话当“圣旨”。
更重要的是,“易”的最初三才模型里,最重要的不是天时、不是地利,而是“人和”,人才是创造未来的主人。
孟子曰: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。
回顾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,就是从神权、皇权回归人权的过程,就是把权力还给人民大众的过程,就是人的价值不断升级的过程,相信理性战胜迷信的过程,就是不断发现人民群众才是未来创造者的过程。
最后,劝诫那些掌握社会资源、身居高位的人,千万不要学习汉文帝:“可怜夜半虚前席,不问苍生问鬼神。”
全文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