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万企共赢企业管理有限公司

个人激励落幕,团队激励崛起

类型: 王紫杰老师心得
阅读量: 22
发布时间: 2025-09-10 07:00:00
导读
无论是高提成制,还是计件工资制,其核心都是“个人激励”,强大的激励,似乎可以让公司的精英充满奋斗的激情。但任何独狼都是走不远的。真正优秀的企业,更加强调的不是“个人奋斗”,而是“集体奋斗”,尤其是“全员奋斗”。那么激励机制,也必须由“个人激励”,转向“团队激励”。但很多老板又害怕搞“团队激励”,以为“团队激励”就是“大锅饭”,会消弱精英的工作动力。这其实混淆了“概念”。

第一节:个人激励的“死结”

“团队激励”是指两个层级的激励,第一个是管理层对整个团队的激励,第二个是团队对内部成员的激励机制。

个人激励把两个层级变成了一个,即管理层直接对团队内部的个人进行奖励,于是产生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。

我举个例子,比如某公司把销售提点计为20%,销售部有10个团队,每个团队12人。那么其中一个A团队创造了100万的总业绩,按照20%的提点,团队奖励就是20万。

这个属于第一层次的激励。即管理层对整个A团队的激励。

在过去倡导“个人激励”的模式中,管理层会对A团队里具体的销售经营进行奖励。比如这100万业绩主要是1个人创造的,那么这个人会获得20%里的绝大部分收益。因为这个人是直接的业绩贡献者。

但这种模式有许多突出的问题:

第一,他个人虽然这个月有巨大的回报,但他自己并不清楚下个月还有没有这样的收益。

大单销售不可能每个月都有,因此他内心深处也是不安的,没有长久的安全感与稳定感。

因为他知道,一旦下个月没有出大单了,他的收入就会跟其他人一样。永远都在博弈一个不确定的未来。永远都有释放不完的压力。

所以,拿高薪的本人其实并没有产生长久的激励效应。

第二,其他人没有拿到高薪,似乎也不会有什么异议。但他们更加没有安全感,担心如果长期没有大单出来,每个月只拿一点底薪,也不可能长久待下去。

第三,高薪者与其他人的关系会逐渐僵化,因为是个人激励,所以其他人未来可能不会积极配合其他人,甚至会抢其他人的客户。团队成员彼此之间不是协作关系,而是竞争关系。

以上可知,这种以“个人激励”为核心的奖励机制,是很多团队缺乏凝聚力,留不住人才的关键问题。

解决之道,只有一个,就是把“个人激励”升级为“团队激励”。

第二节:团队激励的设计思路

再以前面的销售团队为例。如果按照“团队激励”的思路,该这样设计激励机制:

第一,管理层把20万奖金直接发给团队;

第二,20万中的一半,即10万元,等额发给团队的每个成员,让每个成员都获益。这不是吃大锅饭,而是对团队奋斗的肯定。没有人可以完全靠个人努力创造业绩,都是在团队成员的支持下完成的,有了这个“等额奖金”,可以直接提高团队的协作积极性。

第三,剩余的10万中,拿出8万来,根据“评分”分配。

这个团队的12个人,每个人都对其他11个人进行打分,从1到11分,分数不能相同。这样每个人都获得了11个人的评分,把这些评分加总。

比如,小张得了45分,而12个人的总得分是780分,那么小张的评分占比是6%,所以,小张就可以从8万中拿6%,即4615元。

评分发奖,奖励的是这个人的个人能力,还有这个人与团队的合作能力。个人能力强,团队合作能力也强,这才是我们想要的人才。

第四,20万里最后还剩2万,用于团队的对外感谢金。如果A团队平日工作中,经常需要人力资源、财务部门的支持,可以自行决定给这些部门多少辛苦费。

这样让非经营单元,也可以获得一些奖励,实现全公司的共赢。

我们在“共创战略”的“组织共创”里,提出这种激励方式时,很多老板会产生一个疑问:假设一个团队里,某个创造高业绩的人因为人际关系不好,故意被打低分,怎么办?

我告诉他:如果一个团队成员都给一个人打低分,99%的概率不是嫉妒这个人的才能,而是因为这个人的人品实在太差。每个团队成员都希望有人出高业绩,这样其他人才能获得更高的“等额奖”,所以,不可能故意排挤一个帮大家赚钱的人。

以上只是举一个例子,说明“团队激励”该如何做。不同的企业,会设计不同的团队激励机制,但核心都是一个原理,就是以团队为激励主力,激发团队奋斗精神。不要让团队内部成员的薪资差距太大,要形成共同富裕的激励文化。

大道之行,天下为公。不重视团队激励的组织,一定做不大,一定走不远。

返回企业新闻 <
关闭弹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