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万企共赢企业管理有限公司

要想永生,必须变成“生态型组织”

类型: 王紫杰老师心得
阅读量: 85
发布时间: 2025-08-19 07:00:00
导读
我几乎每天都在与各行各业的老板打交道,十余年来,面谈过成千上万的老板。我发现绝大多数人都是靠着一波红利赚到的第一桶金,然而红利过后,就开始走下坡路,企业越做越小,最后消亡。很少有人可以吃到多轮红利,笑傲10年以上的。因此,我得出一个长期观察的结论:绝大多数老板注定不会成功,绝大多数公司注定无法长寿。原因并不复杂,因为他们无法持续进化。

第一节:企业如生命体,不能进化的,就会被淘汰

张瑞敏说:没有成功的企业,只有时代的企业。

这句话很真实,但只说了现象,没有指出原因。企业的成功,本质上还是“物竞天择、适者生存”的自然选择结果。适应了一段时间的自然环境,就可以生存下来;但环境会不断变化,而且是“不声不响”的变化,企业过去成功的优势,很可能变成新环境的劣势。

因此,在旧时代越是成功的企业,在新时代越容易被淘汰。自然界的选择法则,与社会经济的世界,一样的残酷的。

因此,我反复告诫老板们,一定要“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”,因为“客户”就是企业生存的“自然环境”,只求赚钱,不愿意深度服务客户的企业,就属于“脱离自然环境”的生命体,昨天辉煌的有多快,今天倒下的速度就有多快。

唯一的出路,就是把自己由“生命体”,改造成“生态体”。由单一的生命形式,变成无处不在的、去中心化的组织。

把自己的企业打造成“生态型组织”,即与客户紧密融合在一起,与客户共生,才能实现永生。

第二节:何谓“生态型组织”

我把组织分成三类,“军事化组织”、“平台化组织”和“生态型组织”。

第一类为“军事化组织”,只有一个大脑,所有的四肢全部由一个大脑统一指挥。一旦这个大脑瘫痪,整个躯体立即死亡。

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属于这种组织形态,创业初期效率高,但明显缺乏社会资源的吸纳能力。单打独斗,做小生意可以,做大很难。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,平均寿命2.5年。

第二类为“平台化组织”。即有一个平台系统,为多个分支提供物质、能量、信息的支援,每个分支可以独立决策、独立行动。即使脱离平台,各个分支也可以生存,但有了平台,效率更高、收益更高。

比如“美团”、“滴滴打车”就属于这种平台化组织。这种组织的好处就可以吸纳大量的社会资源,可以做大做强。

但这种组织的平台体系也是“唯一”的,也就是说,一旦这个“单一”的平台崩溃,整个体系就会死亡。

世界500强级别的公司,大多数属于平台型组织,寿命平均为40年。已经远远超过“军事化组织”的2.5年。

但真正长寿的,就是第三类,“生态型组织”。它就像原始森林一样,内部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链关系与生态系统,无论单一生物的生与灭,这个原始森林都将长期存在。

它与前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,生态型组织完全没有中心。不但没有“军事化组织”一样的统一指挥中心,也没有“平台型组织”一样的能量、信息、物质的统一供给中心。

生态型组织内部有无数个独立决策、独立行动的生命个体,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寻找补给,根据自己的需要组团做战,能聚能散,无边界扩张与生存。

国际上最接近生态型组织的企业,就是荷兰的“博组客”。

2006年,勃洛克在荷兰设计出独特的社区护理机构,取消高薪的管理人员,不设置豪华的办公室,也不要很多层级,10-12名护士组成一个小团队,团队中没有领导者,管理任务由所有护士承担,进行内部自我管理。

整个机构由成百上千个这样的独立团队构成,而管理和后勤人员只有45名,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极大降低了成本。公司官网数据显示,其管理成本只占总支出的8%,而其他机构平均为25%。目前有950个独立团队,超过15000名护士。

这是一个彻底的无中心化的组织。大家有什么特殊问题,各个小组都会自发的组成各个类似于“委员会”的组织,一起协商解决。

国内的“海尔”也在追求成为“生态型组织”,运用“人单合一”、“小微”、“创客”的模式,不断孵化新产品、新公司,到目前为止,已经孵化6家上市公司,未来还有2家即将上市。

总而言之,生态型组织可以超越常规企业的生命周期,成为真正永生的企业。每一个想打造百年基业的老板,都应该把组织变成“生态型组织”。


返回企业新闻 <
关闭弹窗